钛媒体APP获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6月24日发布通知,称将于6月30日正式启用国家绿证核发系统,我国绿证核发效率、覆盖面也将由此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用电清洁化、低碳化问题一直备受瞩目。2024年以来,我国绿电、绿证交易量大幅增长,市场空前活跃,连一些从业者都直呼“出乎意料”,但与此同时,如何形成更完善的价格机制,并做好与碳市场、国际市场的接轨等问题仍然待解。
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市场交易空前火爆
所谓绿证,即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在电力市场交易中,需要购买环境权益的经营主体,向持有符合规则、经过认证的绿证的企业购买绿证,就形成了绿证交易市场。在很多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设计中,绿证交易与碳信用交易都被视为重要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减碳过程中,相关市场化手段被认为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间的平衡。
我国的绿证制度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启动,根据气候未来创始人、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汪军的介绍,启动之初的绿证制度由于缺少交易和注销功能,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公益募捐的平台。2021年9月,随着我国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绿证也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市场,相关交易机制不断完善。
试点启动至今近三年,绿证交易市场活跃度不断提速,今年更是迎来大爆发。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6月中旬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全国绿色电力消费总量1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7%,其中绿证交易量达3907万张,对应电量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8.39倍,已超过2023年全年3637万张的交易量,要知道,去年全年绿证交易量同比增速已经达到了275%。
作为经由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形成的市场,绿证交易的活跃仍得益于政策的支持。钛媒体APP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相关重要政策出台: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及扩大绿证绿电交易,支持各类企业购买和使用绿证,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实现高比例绿电消费;此后覆盖面更广的全国、全行业政策更是密集出台,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对如何加强绿证交易与能耗双控、碳排放管理等政策有效衔接,激发绿证需求潜力等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3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中,也提及加快推动绿证交易和跨省区绿电交易,更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绿电需求;4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对绿证账户的管理、核发、交易及划转进行了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计划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即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5月份,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加强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超出预算部分通过购买绿电绿证进行抵消;6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着重强调,要做好绿证核发工作,尽早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绿证全覆盖;同时,要完善绿证交易机制,推动全社会扩大绿色能源消费。
活跃度提速之际,我国绿电绿证市场格局也初步显现。从地域角度来看,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方地区供给多,华东地区的需求则最为旺盛,根据国家电网方面的统计数据,自绿证交易开市以来,国网绿证交易平台累计交易绿证6025万张,其中吉林、黑龙江、甘肃是最大的售方,吉林售出量达887万张,约占总交易量的15%;上海则是最大的购买方,一个市的绿证购买量就达到了1652万张,约占总交易量的27%,其后是青海、浙江。从行业维度来看,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等碳排放较高、减排压力较大的行业购买意愿最强,相关领域大型央国企在绿证消费榜单中名列前茅,而作为供应方参与的经营主体则愈发多元化。
价格大幅波动,与碳市场、国际市场衔接亟待加强
绿证交易的活跃令越来越多的企业、相关从业者在考虑入局,不过,今年的市场交易价格却越来越低。一位碳资产管理从业者对钛媒体APP表示,至少从近期情况来看,绿证价格波动幅度过大,今年年中较年初的单价已经跌了10多倍,除了门槛降低、供大于求等因素影响外,也说明市场尚不够成熟,借着势头入场的企业可能会产生相关收益过少的感觉,并因此影响积极性。根据中国低碳网的报道,今年“五一”期间,绿证单张成交价格最低已到0.82元,而根据测算,当最低成交价跌破1元/个时,售方一度电的绿证收益还达不到0.1分钱。
安永在一份绿电、绿证交易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绿证交易的环境溢价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供给侧绿证交易与补贴之间的平衡还需要政策疏导,需求侧目前仍以绿色生产、降低碳税、履行义务等自愿动机驱动居多,交易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
交易价格关系到国内绿证市场本身的发展速度和可持续性,而与碳市场、国际市场的衔接,则在“双碳”战略中被置于了更重要的位置。想要让“绿电时代”、碳达峰乃至碳中和更早、更平稳地到来,就亟需解决上述衔接、互认问题。
在我国“双碳”规划路线图中,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碳市场和绿色电力交易的绿电、绿证市场,在市场主体、最终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同则主要在交易标的、交易机制等领域。今年以来,我国绿证市场空前活跃,碳市场也迎来重大突破,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重启、市场扩容在即,全国碳价也在4月份一度突破百元大关。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两大环境权益市场的统筹发展和衔接成了重要课题,国务院在最新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也提出,要加快建设绿证交易市场,做好与碳市场衔接。从去年起,北京、上海已陆续出台通知,明确将绿电的碳排放核算归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电、碳协同将提速的信号。钛媒体APP还发现,在上文提及的《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中,对完善绿证与碳核算和碳市场管理衔接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推动建立绿证纳入地方、行业企业、公共机构、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的制度规则;推动研究核算不同应用场景中扣除绿证的修正电网排放因子;加快研究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功能边界和衔接机制,明确各类主体参与绿证和碳市场交易有效途径等。
除了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如何加强国内国际互认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南网碳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团队认为,国际绿证市场在核销、划转机制方面仍值得我国学习,而国内绿证想发挥更重要作用,也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做好与国际绿证的衔接互认。
今年以来,不少绿色产业链企业、业内专家学者都曾表示,希望通过国际互认,让国内的绿证可以在国际贸易、企业出海中发挥作用,提升中企在全球的绿色品牌形象,同时减少相关“绿色门槛”“绿色成本”。
国家能源局近期政策、新闻发布会也数次强调,会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绿证互认。而随着国内市场迎来爆发,业内对国际化进程加快的预期也“水涨船高”。不过,目前国内、国际在对绿证“证电合一”、认定标准等方面的界定和规则还有一定出入,除了国内相关政策、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外专业股票配资平台,通过谈判、博弈来达成更为妥善的标准也势在必行。(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免息配资平台观点